close

看完這書兩周了,心中所受到的震憾不小。一直無法形諸筆墨,只因我太軟弱。外國的鄉下小學所能帶給孩子的,在台灣的教育現場能做到的部份微乎其微。這樣的困境叫我如何勇敢地說破?


【十二樣見面禮】─品德教育

美國小學老師給姚頭丸(簡媜的兒子,姓姚,頭大如丸,故名。)的見面禮是一封信與十二樣日常小物,有牙籤(告訴他要時時挑出別人的優點)、橡皮擦(可以擦去別人的悲傷)、橡皮筋(做人要有彈性)等等。輔以信件的說明,讓品德教育在初見面就融入孩子的心理。

身為一個「人」,若不能擁有同情他人的處境,並感同身受;欣賞他人的優點,並讚美;他人難過時,給予安慰;能屈能伸的性格,遇挫折能笑著說:「我下次會贏的!」然後繼續前行;對環境愛護,對弱者施予幫助。........那麼,還叫做「人」嗎?

那位小學老師帶領班上二十位小朋友,在他們心上播下品德教育的種子,隨時澆灌以雨露,日常生活中自然地實行。他們能正常地看待身障的同學,讓他先享受設施;讚美用心閱讀的小孩,並鼓勵他們與同儕多多進行戶外運動,養成良好的身心發展。

學校也慎重其事地,每隔一段時間便選出在這些品德條目上表現傑出的孩子,舉辦溫馨的頒獎,邀請全校師生與父母到場,在頒發獎狀的同時,宣讀孩子的優異表現。其他的孩子也不吝給予他人掌聲與讚美,好似他自己得獎一般的開心。
__  __ __  __  __  __  __  __  __  __  __  __  __  __  __  __  __  __ __

反觀我自己身處的教育現場,每日陪伴孩子超過十個小時,要求他們服從,考試,上課,考試,上課,如此反覆不斷。幾乎沒有時間在品德教育上薰陶他們,偶爾在上國文課時,提一些相關的例子,也總覺得不夠全面。孩子有異常的觀點,也不見得有時間可以當場糾正,因為還要趕課。

一個人的良好品格是他的生命總結。沒有正確的帶領,要如何開花結果?


【鼓勵閱讀】─文化札根教育

小學老師規定每天閱讀,但不要超過四十分鐘。其他的時間要運動、與家人相處、做自己喜歡的事。可以放四天連假卻一樣作業都沒有,讓家長全心陪伴孩子走向大自然,培養開闊的胸襟與視野。但孩子在這樣的薰染下,卻能愛上閱讀,將閱讀視為每天必做的事,如同吃飯睡覺一樣的自然。文化的扎根就由此入手,透過閱讀將豐實的文化內涵傳遞給孩子們。

他們在推動閱讀上下了極大的功夫。將圖書館的每一本書都進行分級,然後對孩子進行閱讀能力的分級,讓他們明瞭自己的級別,進而選擇適合的書來閱讀。每當閱讀完一本書,就可以上電腦題庫系統進行該書的閱讀測驗,看孩子是否認真閱讀並完全了解內容,此後就不再有段考。將閱讀的成績與其他的成績做為該學期的成果。

老師也會利用閱讀課帶領孩子進行書本的導讀,並給每位孩子發表讀書心得。當某位孩子將某本書的心得完整呈現時,也就吸引了其他的孩子去閱讀該書。如此一來,想讀的書越來越多,想讀的欲望就越發強烈。

__  __  __  __  __ __  __  __  __  __  __  __ __  __  __  __  __

而台灣的教育現場呢?

老師在台上獨撐大局,教給孩子瑣碎的文法修辭,讓他們背誦課文,做形音義的辨正練習。課本的文章永遠是編書者自認為的優美文筆,具有教育意義,殊不知,這些文章雖然適合成人閱讀,或者帶有品德教育的理想,但卻打動不了孩子們。一方面是孩子被填鴨式地填了太多的生硬知識,以致於無暇關心課文的情意;一方面這些文章的深度還不適合孩子們閱讀。

於是,孩子們的閱讀興趣非但未被挑起,反倒被扼殺了。


【性向認知】─職業教育

美國的小學教師,關心每個孩子的生命發展與性向,因為他們有多元的課程可以讓孩子選讀,也有心力可以照顧到每位孩童(班上只有約二十位小孩)。在孩子選讀的課程中,發現孩子的性向,並鼓勵他們繼續前進,讓他們了解每個職業的特質,有機會就進行實地的參觀,強化他們的印象。

__  __  __  __  __ __  __  __  __  __  __  __ __  __  __  __  __

台灣呢?雖有美其名為【輔導課】的課程來進行職業性向的試探,但都流於紙筆的記錄,對於孩子性向的引導幾乎等於零。每班導師得帶領三十五位小孩,幾乎等於美國配置的兩倍之多,試問要如何多放心思在每位孩童身上呢?這是孩子的損失。

大多數的人在大學畢業後,根本不知道要找什麼樣類型的工作,也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那裡。只好跟隨潮流,隨波載浮於職業海中,過起庸碌而不夠快樂的一生。原本藏在體內的潛能終其一生都未被開發。

台灣主流播送著【擁有大量金錢等於快樂】的思想,於是以金錢為導向的價值觀,就輕易成為微弱品格教育的替代品了。擁有美德不值錢,何來擁有的必要?


我很軟弱,我不敢正視,但問題卻已昭然若揭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ladyss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